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媒体报道

[南宁晚报]古典诗词中领略中国式浪漫

发布时间:2022-10-24分类:媒体报道责任者:ly浏览:

分享到:

来源: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时间:2022年10月22日   记者:陈蕾 

http://nnwb.nnnews.net/p/100650.html


古诗文记录着古代诗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也在千百年流传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10月22日,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与读者“云”相聚,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春林以“引经据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带领大家走进诗词文化的世界,一同感受古典诗文的言谆意重。

中国古典诗文,指先秦至清代以汉语文学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学作品,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便有一个富有中国哲学智慧的词语——守正创新。

郭春林解释说,“守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二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表现为古典诗词、古典文章。“创新”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呈现为新观点、新论断,从而形成新的表述,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出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引经据典,更多次引用古诗文鼓励青年砥砺奋斗。如“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等等。

郭春林特别提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期间,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名言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由此可见,古典诗文体现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从《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必须具备居安思危,忧患意识;从《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从《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侧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郭春林表示,古典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形成了中国话语体系。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在讲话中引用古典诗词,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采用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正是守正创新中的话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