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运
国铁南宁局精心打造
14个高铁读书驿站、41趟“书香列车”
同时开发“书香铁路 走读广西”小程序
让“书香”成为旅途风景
近日,由漓江出版社新近出版的
“风笛·书香铁路列车读物” 第一辑
《阅行山海间》
亮相国铁南宁局值乘担当的各大列车
让旅客在领略旅途风光的同时
享受“文化大餐”

▲图书在座位背后的网兜内,每排2本,一等座、商务舱每个座位放置1本。漓江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风笛·书香铁路列车读物” 第一辑一一《阅行山海间》,由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精心编撰。该书图文并茂,精美图画展现八桂大地“江山秀丽,人民豪迈”气概。清新唯美文字,抵近心灵,慰藉人心,引领读者共同赶赴一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心灵之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也非常适合在火车上阅读的精品好书。李恒昌,铁道战备舟桥处原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中国铁路文学奖、刘勰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等。先后出版文学作品19部。主要作品有“大河系列”三部。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作品散见《长篇小说选刊》等。
广义“阅”——书籍与山河的有机交融,展现一颗颗清纯美丽的心灵
该书中的“阅”,既“阅书籍”,又“阅山河”,引领读者走进书籍的世界,走进大自然,探寻文人墨客与山河之间的深厚渊源。以桂林为例,这座城市吸引了众多文人驻足,书中论及著名作家茅盾便是其中之一。香港沦陷后,茅盾来到桂林,在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里,他迅速投入创作。在那间狭小逼仄,仅能容下一张双人床和桌子,还摆满油盐酱醋瓶罐的厨房里,他开启了创作的征程。先是完成了《劫后拾遗》,紧接着精心雕琢《霜叶红似二月花》。他曾表示:“我写《霜叶红似二月花》是很用了一番心思的,我企图通过这本书的写作,亲自实践一下如何在小说中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桂林的山水与人文,为他的创作注入了灵动的灵感,使其作品充满了山水胜地的清秀神韵。凤子在《念桂林》中,也细腻地描绘了自己在桂林的经历与感悟。1938年的春天,桂林的安静让从战区辗转而来的人们仿佛置身福地。然而,凤子内心却充满矛盾与忧郁,她不满于过分的安静,又因自身弱小而觉得自己是抗战中的废物。直到结识了建造湘桂路的工程师 S 先生,她的心境开始发生变化。S 先生对铁路建设的热情与专注,让凤子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后来,湘桂路修造成功,桂林逐渐繁荣起来。多年后,当得知 S 先生可能要去拆湘桂路时,凤子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她怀念桂林的朋友,怀念那载过她足印的湘桂路,“一粒石子、一根枕木我都怀念呵!”这种对桂林的深情,不仅是对山水的眷恋,更是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深刻铭记。桂林山水,不仅以其秀丽的风光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熠熠生辉。“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句千古绝唱,出自南宋王正功为考生饯行的诗作。当时,王正功在“鹿鸣宴”上,面对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酒酣之际挥毫写下这两首劝勉诗。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更表达了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像桂林山水一样,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直到1983 年,王正功这两首诗的全文摩崖石刻在桂林靖江王城独秀峰下读书岩口被发现,这句诗的出处才有了定论。从此,王正功的名字与桂林山水紧密相连,这句诗也传承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推崇,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自唐以来,无数诗人在桂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人们以深沉内敛的情意,勾勒出与桂林山水一般美好的理想精神世界。他们善用中国古典传统词句,将对山水的情愫融入隽永的文字之中,使山水有了风骨与灵性。这些诗篇不仅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映照,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阐述了自己用于评判自我的标准,袒露出抱朴守正的精神世界,给予受众更多的人生启迪和收获。桂林山水与中国古典文化相互交融,彼此辉映,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让我们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更能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络,一步步抵近新时代的文化语境。真切“行”——旅行与践行的有机融合,讴歌建功新时代的内在力量“行”在书中,既是身体的旅行,更是心灵的探索和现实中的“行动”。凡一平从 16 岁便对江西心生向往,源于在宜州求学时对黄庭坚的敬仰。黄庭坚在宜州的经历,让凡一平感受到这位文学家的传奇人生。直到 46 岁,凡一平才踏上江西的土地。在修水,他看到“方圆 3 公里内山势雄伟,山幽林密,水更是清澈见底。古木参天,悬崖峭壁,清泉暗河,扑朔迷离”,江西山水的美不胜收让他意识到自己视野的局限。在宜春,他感受到夏日的凉爽;在婺源,篁岭村“建筑精致讲究,徽派风格,一幢一幢地从下至上依山而建,从远处看全貌,仿佛是布达拉宫”,让他惊叹不已;在上饶,攀登三清山的经历更是让他难忘。尽管登山过程充满艰辛,但在导游的鼓励下,他坚持登顶,看到了“巨蟒出山”的奇绝风景,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小说将在某名刊头条发表。这次江西之行,不仅是对江西美景的领略,更是一次自我成长与突破的旅程。陆十三在《有一种旅行叫你来南丹》中,对家乡南丹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南丹是祖国的一块瑰宝,有着独特的美丽和魅力。南丹的山连绵起伏,俊秀如玉;水婀娜多姿,晶莹剔透。这里的天气宜人,夏天太阳不毒辣,阿妹们个个长得粉嫩。南丹人爱吃且会做美食,爆炒猪头皮、扣肉等家常菜让人垂涎欲滴。而打油茶更是南丹的一大特色,“只要有人吹哨子,打油茶了,你只管去。去了以后,关于十里八乡的事,关于李家王家的秘密,你想听的,你不想听的,或者你想打听的,都可以在这里麻溜麻溜地解决。”这种独特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南丹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书中不仅有个人旅行的感悟,更有时代楷模在各自岗位上的积极践行。“时代楷模”单杏花,是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杰出代表。她坚守铁路客票系统研发 28 年,见证了中国铁路客票系统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2012 年春运,12306 网站上线后面临巨大挑战,高度集中的海量访问导致不计其数的卡顿和崩溃。在潮水般的质疑声中,单杏花提出借鉴火车站售票大厅“排队”的思路处理网站访问请求,建立“异步交易排队系统”。当时,很多人对此摇头,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但单杏花带领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逐步设计排队策略,逐项攻克关键技术难关。最终,在 2013 年春运,12306 网站成功扛住考验,最高峰日售票量突破 300 万。单杏花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研发全行程一体化电子客票技术,实现铁路客票无纸化,进站核验通行时间从 3 秒压缩到 1.5 秒;研发互联网订餐业务,她甚至自己“扮演”外卖员,全流程体验取餐出发、配送中转、送餐上车,精准把控时间,只为让旅客吃上热乎饭;创新打造铁空、铁水、铁公联程运输服务,让旅客能够“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码通行”。单杏花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强国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铁路人的使命与担当,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自觉“悟”——学与行的有机融合,突出理想和榜样的巨大引领作用山水之间,亦有诗意与担当。阅与行在书中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严永华随丈夫沈秉成来到桂林,在即将离开之际,她登上叠彩山。在叠彩山数峰之间徜徉一天后,这位江南才女睹景生情,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一首五言长诗。她在诗中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壮美:“层峦叠锦彩,佳气郁葱茏。飞阁出岭表,清赏溯元公。”同时,她也表达了对桂林山水与桂林人性情相似的独特感悟:“斯人多质直,山亦无修容。”此外,严永华还在诗中大力宣传丈夫所倡导的桑蚕业:“种荷能逭暑,种桑倍农功。民瘠久必乱,民裕国乃丰。愿民登衽席,蚕织毋疏慵。”她将个人的情感与对地方发展的关注紧密结合,在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展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罗劲松在《叠彩山上留倩影—— 从桂海碑林到苏州园林的爱情传奇》中,讲述了沈秉成和严永华的故事。沈秉成任职广西期间,大力推广种桑养蚕,将自己撰写的《蚕桑辑要》一书广为散发,通令广西各州县兴办桑蚕产业,并派人到浙江、广东采购良种,学习育蚕技术。严永华在叠彩山留下的五言长诗,不仅为桂林石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更成为他们夫妻二人在桂林生活的美好见证。这种在山水间的诗意表达与对地方事业的积极推动,体现了阅与行的有机结合,以及在理想引领下的积极作为。《阅行山海间》通过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生动地诠释了阅与行的深刻内涵,引导我们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在行走中增长见识。在新时代,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从书中众多文人对桂林山水的赞美诗篇,到现代交通建设者为国家发展的辛勤付出,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应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践行,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剧作家林超俊,为了讲好黄文秀的故事,花费约10 个月的时间,采访近 200人,不断穿梭于各地挖掘线索。他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微广播剧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黄文秀的事迹。他还走上宣讲之路,截至 2024年12月,一共讲了112场,将黄文秀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让英雄的故事激励更多人前行。正可谓:“湘桂山川锦绣,书香叠彩诗赋。丹青墨留韵,山水性情欣睹。凝顾,凝顾,清韵新梦共赴。”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GZjs2lPPQOuuO5yyadJ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