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媒体报道

[南宁晚报]文化中国行|古籍课堂开新卷 百部经典行八桂

发布时间:2025-03-29分类:媒体报道责任者:浏览:

分享到:

3月28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南宁启动。活动首站走进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为高校师生带来了专题讲座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激发了高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

专题讲座吸引2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当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古籍遇上新潮的AI,古今对话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当天的专题讲座中,国家图书馆原馆长熊远明以《挖掘古籍文化价值 赋能AI技术》为题,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承视角,阐释了古籍资源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展望了新兴技术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运用前景。“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古籍经典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熊远明说。

学生挑战辨认十二生肖甲骨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准备了“‘三月三’对山歌”雕版印刷、“四时读书乐·春”凸版印刷、“说文解字 书海谜踪”《百部经典》猜谜、“甲骨启智·寻迹广西地名”“甲骨文十二生肖”趣味集章等活动,带领师生们体验传统技艺之美。当“‘三月三’对山歌”纹样在宣纸上随着雕版印刷呈现,甲骨文地名谜题被逐一破解,生动诠释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深刻内涵。

学生体验凸版印刷。

“十二生肖甲骨文大多是按照动物的形态刻画,非常形象,很有意思。”学生李祥玉兴致勃勃地说,十二生肖的甲骨文跟现代文字有着较大差别,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这让她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壮族学生韦柳婷十分喜欢雕版印刷,尤其是印版纹样源自清末壮族文人韦丰华《廖江竹枝词》长卷中对“三月三”歌圩盛况的描绘,让她对家乡的传统节日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开心展示“‘三月三’对山歌”雕版印刷纹样。

据悉,“古籍保护课程和《百部经典》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将陆续走进区内高校,通过经典研读等方式,激发学子们研究广西经典地方文献、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也将持续创新“汲古润今”“经典传习”“承典焕薪”等活动品牌,构建起“保护—传承—创新”三位一体的文化生态,推动古籍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古籍保护和传承中来。

来源 |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陈蕾 文/图

校对 | 吴丽花

编辑 | 史梦婷

责编 | 刘晓婧

审核 | 王小欢

原文链接:http://nnwb.nnnews.net/p/17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