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甲长枪,红缨白马,英雄英姿飒爽……如果你看过电影《满江红》或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对这些影视剧里演员所穿的盔甲应该会有印象。盔甲也叫甲胄,在冷兵器时代,甲胄是战场上重要的战争装备。4月19日下午,国内知名甲胄文化研究学者陈斐孺受邀来到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为观众进行了“中国甲胄武备与历代战争英雄”为主题的讲座。
陈斐孺在为观众介绍甲胄文化。
甲胄是古代战争中用于保护军事作战人员身体的防护用具,甲是保护身体躯干部位的用具称呼,胄则是保护头部用具的称呼,合称甲胄,俗语又称为盔甲。“一般人认为,甲胄是防护用具,但从深层意义来说,它属于进攻性武器装备,同时是反映古代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陈斐孺是国内复原制作中国古代甲胄的知名品牌函人堂的创始人之一,曾经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担任过甲胄兵器顾问。讲座上,他将甲胄的历史文化娓娓道。
“因为甲胄的武器性质,有着‘一甲抵三弩,三甲进地府’的说法,所以古代历代王朝都对甲胄装备进行了严格控制,私人可以拥有刀枪弓箭,唯独不能私藏甲胄。”陈斐孺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述,带领众人穿越时空,回到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场。
陈斐孺与小读者互动。
陈斐孺表示,复原甲胄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在古代私藏甲胄是重罪,很少有完好的盔甲流传下来,做甲师傅只能根据壁画、文献等资料,在自己的理解之上尽量还原。而甲胄的生产工艺又十分复杂,往往需要上百道工序,锻打、錾刻、花丝镶嵌、甲片打磨等,各项工序都需要专门领域经验丰富的师傅,非常耗费人工,因此制作周期特别长。
甲胄展出现场。
讲座之外,一些复原精品甲胄也正在广西图书馆内进行展出。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复原的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外观精美,更蕴含着古代工匠们对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防护性能的深刻理解。从细密的甲片到厚重的头盔,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对战士安全的深切关怀。
参观中,不少观众惊讶于古代制甲工艺的精致程度,“原来古代匠人的工艺可以做到这么‘细’!”市民卢女士站在展柜前,啧啧称赞。热爱甲胄文化的陈先生则告诉记者,他最喜欢宋代的甲胄。“一想到当年岳家军的战士们为了抗击金军,要穿上将近60斤的铠甲,面对飞速冲来的骑兵,真的很佩服将士们的勇猛。”人们通过近距离观赏各式甲胄,一起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英雄往事,感受铠甲中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而在展厅的另一侧,《戴敦邦重温四大名著书画展》同样熠熠生辉。国画大师戴敦邦以笔为舟,载着四大名著的经典故事,让观众在水墨丹青间触摸文学与艺术交融的温度。为了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更是针对甲胄展和书画展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