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媒体报道

[南国早报客户端] 《南宁通史》:解锁邕城历史密码

发布时间:2025-04-23分类:媒体报道责任者:浏览:

分享到:
  •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欣楠

编者按

最美四月天,读书正当时。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全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日益浓厚,书香里的广西,欣欣向荣。在广西各地的图书馆里,藏着不少“宝贝”,书里记载着“南宁”之名的由来、北海疍家人的渔歌、柳州螺蛳粉发家的秘密……今日,南国早报推出“书中读八桂”系列报道,通过精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典籍,带领读者领略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城市记忆。

=====================================================================================================

在广西图书馆里,《永乐大典·南宁府志》(复制件)(以下称《南宁府志》)的墨香穿越六百载光阴,将邕城的往事娓娓道来。从“南宁”之名的由来,到邕江春泛的诗意,再到骑楼街巷的烟火,《南宁府志》《南宁通史》等典籍正以崭新的姿态,解锁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南宁府志》中的南宁府图。广西图书馆供图

典籍里的城市密码

“这本《南宁通史》是打开南宁最好的钥匙。”广西图书馆馆长、广西全民阅读推广人秦小燕拿着中华书局出版的厚重典籍介绍道。

据介绍,这部《南宁通史》完整记录了南宁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与成就。书中记载:泰定元年九月,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泰定帝颁令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这是用“南宁”作为政区名称的起始。

与严谨的通史相映成趣的,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老南宁记忆》。书中六十余幅精美的国画配以生动的文字,将骑楼街巷的叫卖声、邕江码头的渔火、市井人家的烟火气一一重现。“这些书里住着南宁的魂。”秦小燕如是说。

▲“钟灵毓秀 桂生于斯——典籍中的八桂文化展”。广西图书馆供图

诗画中的邕江春色

当指尖划过“南宁府图”上“昆山关”“八尺江”等地名时,时光仿佛倒流至明清时期的南宁。《南宁府志》中记载了明清时期的“邕州八景”,其中,每年春季水位涨高后,邕江沿岸出现“春潮涌动”的壮美景色被称为“邕江春泛”。清代南宁诗人刘神清在《邕江春泛》中写道:“邕江添雨涨,绿晓万家春。四野重烟晓,两堤叠浪新。波涵天上下,光映日浮沉。极目水天际,乘槎好问津。”寥寥数语,便将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为了让今人也能感受这份诗意,广西图书馆还制作了“邕江春泛”主题雕版。读者可以亲手体验雕版印刷的全过程:刷墨、覆纸、刷纸、揭纸。这些承载着邕城记忆的雕版,还曾作为文化使者远赴海外交流,向世界讲述南宁的故事。

科技让古籍“活”起来

“我们不仅要让古籍活起来,更要让文化动起来。”秦小燕的话语中充满期待。当下,在广西图书馆推出的“钟灵毓秀 桂生于斯——典籍中的八桂文化展”中,科技让古籍焕发新生。读者可以在“廖江竹枝词”互动空间中对唱山歌、弹天琴;通过互动屏了解广西十二世居民族民俗、民族服饰等;还能在“做一碗广西米粉”互动屏“亲手制作”一碗地道的南宁老友粉。

▲“廖江竹枝词”互动空间。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陆欣楠摄

如今的邕江两岸,白鹭翩飞,游人如织,六百年前“波涵天上下”的诗意,正以新的方式延续,邕江也正以它的包容与活力,描绘着新时代的“邕江春泛图”。正如秦小燕所说:“这些文化典籍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每一本都在讲述着南宁的故事。”它们让历史可触、可感,也让这座城市的文脉生生不息。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原文链接:https://app-h5.ngzb.com.cn/shareArticle?news_id=115382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