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乐府》走近“苏海”--苏轼专题研究
风流才子,他的传奇一生,他21岁的时候跟着他的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我们要注意一点,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四川,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苏轼的一生是陷于党争的,他的一生陷于两次党争。第一次党争就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在哲宗元佑元年,旧党当权,苏轼迎来了人生第二个高峰,司马光再次执政。但是没多久新党再度的秉政之后,苏轼再次被贬职,最后死在了常州。苏轼这个名字有点安合他的命运。
苏轼诗词文的成就都非常高,但是在整个文学史上面他对词的贡献是最大的。苏词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改革词体,在他之前词为“艳科”,他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颠复性的,本身词就是一个消费文学,但是他认为词首先应该优先的是抒发我作为这个作者的这种情知,而不是为了娱乐,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是个全才,在创作很多作品的时候,他都会表现出一种文人的故意的大雅大俗,就像跟我们讲东坡肉,兼有雅俗结合的一种状态。
苏轼的以诗为词第一个就是词向诗歌靠拢,诗歌能写的词都能写。第二个以诗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他把词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他的典型性就是审美态度,苏轼的审美态度是认为万物皆无有可观,这个是非常明显的禅宗思想。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西分中心